16年7月号 16年6月号 16年5月号 16年4月号 更多过往期刊 名作欣赏 16年5月号 周期: 月刊 日期: 2016-05-01 页数: 146 人气: 标签: 赵树理 慵懒 记忆 简介:在唐代诗人中,如果不是与沈佺期在诗体声韵上的贡献而并称为“沈宋”,宋之问的诗史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了。不过,客观地讲,宋之问虽然不是大诗人,但他到底还是有好诗的,不应忽视。... 图片预览 精选文章 对话经典:人生价值的选择 第6页 “五经”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二 《周易》:推天道以明人事(中) 第13页 文学生命与生命文学 第18页 《还吾〈论语〉》系列之二 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(下) 第23页 心事浩茫连广宇,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32页 如何重读赵树理:在“现代”与“不现代”之间 第36页 吴玄:我对崩溃以后的“自我”比较有兴趣 第42页 在“年代学”的框架中理解余华对鲁迅的“重读” 第47页 复兴--戏仿鲁迅《白光》 第53页 讽刺是一种优雅的冒犯 第59页 一个少年对当年长春的记忆--评三木卓短篇小说集《炮击之后》 第65页 论江见水荫的军事小说--以《突贯》为中心 第69页 从逃而不得到以克制重建个人秩序--文珍访谈 第74页 三个故事,一种现实 第80页 神出现的那一刻--读文珍的小说 第84页 从“杀千刀”说起--论莫言小说创作中的“恶” 第87页 从“钝感”到“成为更少的人” 第94页 慵懒中见秩序--郑聿专访 第98页 构建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第101页 《荷塘月色》一文三读 第105页 论《荷塘月色》的比喻 第111页 风流女:杨柳身子桃花面 第116页 新移民文学女性经验的独特诠释 第119页 跨文化书写的可喜实践 第125页 它山之石--张仃与毕加索(上) 第128页 诗体与国体--唐诗笔记之二 第129页 妙说红楼人物(下) 第134页 姑苏水巷诗韵--杜荀鹤《送人游吴》品读 第140页 先有风骨峻,始能翰墨香--吴德文先生其人其画 第142页 本期的一点新鲜感 第145页
16年7月号 16年6月号 16年5月号 16年4月号 更多过往期刊 名作欣赏 16年5月号 周期: 月刊 日期: 2016-05-01 页数: 146 人气: 标签: 赵树理 慵懒 记忆 简介:在唐代诗人中,如果不是与沈佺期在诗体声韵上的贡献而并称为“沈宋”,宋之问的诗史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了。不过,客观地讲,宋之问虽然不是大诗人,但他到底还是有好诗的,不应忽视。... 图片预览 精选文章 对话经典:人生价值的选择 第6页 “五经”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二 《周易》:推天道以明人事(中) 第13页 文学生命与生命文学 第18页 《还吾〈论语〉》系列之二 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(下) 第23页 心事浩茫连广宇,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32页 如何重读赵树理:在“现代”与“不现代”之间 第36页 吴玄:我对崩溃以后的“自我”比较有兴趣 第42页 在“年代学”的框架中理解余华对鲁迅的“重读” 第47页 复兴--戏仿鲁迅《白光》 第53页 讽刺是一种优雅的冒犯 第59页 一个少年对当年长春的记忆--评三木卓短篇小说集《炮击之后》 第65页 论江见水荫的军事小说--以《突贯》为中心 第69页 从逃而不得到以克制重建个人秩序--文珍访谈 第74页 三个故事,一种现实 第80页 神出现的那一刻--读文珍的小说 第84页 从“杀千刀”说起--论莫言小说创作中的“恶” 第87页 从“钝感”到“成为更少的人” 第94页 慵懒中见秩序--郑聿专访 第98页 构建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第101页 《荷塘月色》一文三读 第105页 论《荷塘月色》的比喻 第111页 风流女:杨柳身子桃花面 第116页 新移民文学女性经验的独特诠释 第119页 跨文化书写的可喜实践 第125页 它山之石--张仃与毕加索(上) 第128页 诗体与国体--唐诗笔记之二 第129页 妙说红楼人物(下) 第134页 姑苏水巷诗韵--杜荀鹤《送人游吴》品读 第140页 先有风骨峻,始能翰墨香--吴德文先生其人其画 第142页 本期的一点新鲜感 第145页
名作欣赏 16年5月号 周期: 月刊 日期: 2016-05-01 页数: 146 人气: 标签: 赵树理 慵懒 记忆 简介:在唐代诗人中,如果不是与沈佺期在诗体声韵上的贡献而并称为“沈宋”,宋之问的诗史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了。不过,客观地讲,宋之问虽然不是大诗人,但他到底还是有好诗的,不应忽视。... 图片预览 精选文章 对话经典:人生价值的选择 第6页 “五经”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二 《周易》:推天道以明人事(中) 第13页 文学生命与生命文学 第18页 《还吾〈论语〉》系列之二 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(下) 第23页 心事浩茫连广宇,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32页 如何重读赵树理:在“现代”与“不现代”之间 第36页 吴玄:我对崩溃以后的“自我”比较有兴趣 第42页 在“年代学”的框架中理解余华对鲁迅的“重读” 第47页 复兴--戏仿鲁迅《白光》 第53页 讽刺是一种优雅的冒犯 第59页 一个少年对当年长春的记忆--评三木卓短篇小说集《炮击之后》 第65页 论江见水荫的军事小说--以《突贯》为中心 第69页 从逃而不得到以克制重建个人秩序--文珍访谈 第74页 三个故事,一种现实 第80页 神出现的那一刻--读文珍的小说 第84页 从“杀千刀”说起--论莫言小说创作中的“恶” 第87页 从“钝感”到“成为更少的人” 第94页 慵懒中见秩序--郑聿专访 第98页 构建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第101页 《荷塘月色》一文三读 第105页 论《荷塘月色》的比喻 第111页 风流女:杨柳身子桃花面 第116页 新移民文学女性经验的独特诠释 第119页 跨文化书写的可喜实践 第125页 它山之石--张仃与毕加索(上) 第128页 诗体与国体--唐诗笔记之二 第129页 妙说红楼人物(下) 第134页 姑苏水巷诗韵--杜荀鹤《送人游吴》品读 第140页 先有风骨峻,始能翰墨香--吴德文先生其人其画 第142页 本期的一点新鲜感 第145页